萧红笔下的呼兰河记忆
翻开《呼兰河传》,仿佛打开了萧红童年的记忆匣子。她说:”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,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,忘却不了,难以忘却,就记在这里了。”这句话道出了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——它不是刻意编造的故事,而是作者内心深处无法抹去的诚实记忆。
读《呼兰河传》的读后感中,最打动我的就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诚实感。萧红用平淡的笔触描绘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生活场景:大泥坑子、家中的大后园、封建迷信的乡民们…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,却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。茅盾评价这部作品为”一篇叙事诗,一副多彩的风土画,一串凄婉的歌谣”,真是再贴切不过了。
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令人扼腕
在所有人物中,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最让我心痛。一个本应活泼开朗的小姑娘,仅仅由于”没羞没躁”、”吃饭吃三碗”、”见人咧嘴笑”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,就被认为没有规矩,不像个”团圆媳妇”。她的婆婆用打骂”教育”她,在她生病后又用各种迷信技巧”治疗”她——跳大神、吃神药、热水汤驱鬼、扎彩人附魂…
读到这里,我不禁想问:为什么一个鲜活的生活要承受这样的折磨?《呼兰河传》的读后感中,这个悲剧最鲜明地展现了封建想法对人性的摧残。正如作者所言:”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,但想法的平庸愚昧有时葬送的不仅仅只是一条生活啊!”
黑暗中仍有温情光芒
然而,《呼兰河传》并非全然黑暗。在”我”的童年记忆里,祖父的形象如同一束温暖的光。他对”我”的疼爱和包容,在那个压抑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。这也让我思索: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,人性的光辉依然存在。
萧红写下这些记忆,不仅是为了追忆家乡,更是对旧中国扭曲社会现实的控诉。但她没有简单地进行说教,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,让我们自己去感受、去思索。这种写作手法让《呼兰河传》的读后感更加深刻而持久。
珍惜当下,反思过去
合上书本,那些画面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。萧红的童年对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——陌生的是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,熟悉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童年记忆。她教会我们:即使生活中有些事务不够美好,但它们值得被记住,由于它们能让我们反思、成长。
《呼兰河传》的读后感最终让我明白:历史的价格在于启示现在。当我们回望那个时代大众的愚昧与苦难,更应该珍惜当下拥有的开明与自在。也许,这就是经典作品永恒的魅力所在——它们不仅是过去的记录,更是照亮未来的明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