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:春意盎然的童趣画卷

开篇点题:一首描绘春日童趣的经典古诗

提到描写乡村春景的古诗,清代诗人高鼎的《村居》完全榜上有名!”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”——短短四句,就把早春的生机与孩童的活泼刻画得淋漓尽致。今天,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这首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翻译,看看诗人怎样用28个字,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画卷。

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逐句翻译

原文:

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

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

逐句翻译:

1. “草长莺飞二月天”:农历二月,青草冒出新芽,黄莺在田间欢快飞舞。

2. “拂堤杨柳醉春烟”:河堤边的杨柳枝条轻拂水面,仿佛陶醉在春日朦胧的雾气中。

3. “儿童散学归来早”:村里的孩子们早早放学回家。

4. “忙趁东风放纸鸢”:迫不及待地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。

关键词解析:

– “醉春烟”:用拟人手法写杨柳的摇曳姿态,春雾如酒般令人沉醉。

– “纸鸢”:即风筝,古诗中常象征自在与童趣。

创作背景:被误读的田园诗

很多人误以为这首诗是高鼎晚年归隐所作,甚至把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的背景套用过来。其实,据《拙吾诗文稿》考证,此诗写于1863年春天,当时36岁的高鼎为避战乱,在宁波乡下教书。诗中描绘的正是战火未殃及的宁静乡村——没有政治失意的悲叹,只有对春光的纯粹赞美!

艺术特色:动静结合的画面感

1. 前两句写静景:

“草长莺飞””杨柳醉春烟”像一幅水彩画,用”长、飞、拂、醉”四个动词,让静止的景物活了起来。

2. 后两句写动景:

孩童”归来早””放纸鸢”的急切,与东风、风筝构成动态场景。一静一动之间,春日的蓬勃生机呼之欲出!

小贴士: 诗中”二月天”并非指阳历二月,而是农历早春时节,对应公历3月左右,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。

划重点:为何这首诗能流传百年?

《村居》古诗原文及翻译之因此成为经典,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捕捉了两种永恒的美:

– 天然之美:草长莺飞、杨柳春烟的视觉与意境双重享受;

– 童真之美:放学放风筝的简单高兴,跨越时空引发共鸣。

下次春游时,不妨带上孩子一边放风筝,一边吟诵这首诗——你会发现,古诗里的生活情趣,原来从未走远!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