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回乡偶书》古诗赏析:读懂贺知章的乡愁情怀

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为何成为千古名篇?
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,这熟悉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。作为小学六年级必背古诗,它用短短28个字道尽了游子归乡的复杂心绪。为什么这首诗能流传千年?它究竟藏着怎样的情感密码?今天我们就来细细质量这首经典古诗。

贺知章是盛唐著名诗人,36岁中进士后离乡为官,86岁才辞官回乡。《回乡偶书》正是他晚年返乡时所作,字里行间都是岁月沉淀的乡愁。诗中”儿童相见不相识”的场景,相信很多在外打拼的朋友都深有体会——故乡最熟悉的陌生感,莫过于此。

逐句解析:28字里的半生漂泊
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——开篇七个字就是一部人生史诗。诗人用”少小”与”老大”的强烈对比,瞬间拉开数十年的时刻跨度。你能否想象,一个离乡五十载的老人,站在村口时的心情?

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——乡音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,而斑白的两鬓却是时光无情的证明。这组矛盾又和谐的意象,让几许异乡游子读来鼻酸?

后两句的戏剧性场景更是全诗点睛之笔:孩童们天真烂漫的”笑问”,反衬出诗人”近乡情更怯”的酸楚。这种”反主为客”的错位感,不正是现代人回乡时常遇到的尴尬吗?

现代启示:古诗里的情感共鸣

千年后的今天,《回乡偶书》依然能击中人心,由于它触及了人类永恒的情感命题:

– 身份的迷失:当故乡的孩子把你当陌生人,哪里才是真正的家?

– 时刻的残酷:我们留得住乡音,却留不住黑发,该怎样与岁月和解?

– 归属的追寻: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这首诗是否让你想起那个”回不去的故乡”?

贺知章用白描手法捕捉的日常瞬间,恰恰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况味。难怪这首诗能入选语文教材——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典范,更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。

小编归纳一下:常读常新的文化瑰宝

从盛唐到当代,《回乡偶书》就像一座情感桥梁,连接着不同时空的中国人。下次当你背诵这首诗时,不妨多想想:如果我是贺知章,如果我是那个不相识的孩童,如果我是千年后的读者……这首古诗会告诉你更多答案。

(小贴士: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古诗解析,评论区说说你第一次读《回乡偶书》的感受吧!)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