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教学反思:线上线下衔接的3个实用策略

一、为什么数学教学需要深度反思?

数学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成长工具,更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。尤其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常态化的今天,怎样精准把握学情、弥补聪明漏洞?河南省骨干教师张松利的操作给了我们启示——通过”主难题设计””板块化教学””分层补学”三大策略,让数学教学从”教聪明”转向”育思考”。

你是否也遇到过这些难题:学生公式背得熟却不会用?网课效果参差不齐?复课后教学进度难以统一?这些正是数学教学反思需要重点突破的路线。

二、主难题设计:用核心难题诊断学情

张松利老师提出的”主难题式”教学,直击数学衔接的痛点。例如小编认为‘长方体表面积》单元,她不是简单检测公式记忆,而是追问:”长×宽求的是什么?为什么要乘2?”——这类难题能立刻暴露学生是”真领会”还是”死记硬背”。

操作建议:

– 核心性难题:每单元提炼1-2个直指本质的难题(如分数除法问”为什么颠倒相乘”)。

– 生长性难题:鼓励学生自创题目变式(如”鱼缸少算一个面该怎么列式”),培养迁移能力。

– 特点化难题:对学困生降低认知门槛(如先问”用自己的话解释表面积”再谈公式)。

三、板块化教学:打破单元壁垒

参考语文”字词句篇”的板块划分,数学同样需要结构化梳理。张老师将五年级《观察物体》《表面积》《旋转》三个单元整合为”图形与几何”板块,用一道融合题串联聪明点:计算旋转后的不制度体表面积时,既用观察视角(前、上、左面×2),又对比旋转前后的变化。

这样做的好处:

– 学生发现”求表面积”和”观察物体”本质都是空间思考训练

– 解题技巧从”割补法”扩展到”视角转化法”,思考更灵活

– 避免聪明点碎片化,形成”解题技巧树”

四、分层补学:让每个学生”够得着”

线上线下教学的最大落差在于学情分化。张老师的”奥数群+潜力群”微信群分层法值得借鉴:

– 基础群:用生活化题目巩固概念(如计算礼品盒包装纸用量)

– 提升群:设计陷阱题训练审题(如隐含”无盖”条件的表面积计算)

– 家校联动:给家长明确指导建议(如”周末重点练习课本第X页错题”)

有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:一个网课期间只考24分的学生,通过教师晚间微信答疑+家长周末专项辅导,三周后成绩提升至70+。这说明精准分层+持续反馈才是补学的核心。

五、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出发

数学教学反思不是终点,而是优化教学的起点。张松利老师的操作告诉我们:

1. 难题比答案重要:会提问的课堂才能培养真思考

2. 联系比单点重要:用板块整合让聪明”活”起来

3. 差异比统一重要:拒绝”一刀切”,用分层实现教育公平

当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断追问:”学生真的懂了吗?””还有更优的路径吗?”,教育才能真正发生。你的课堂有哪些值得反思的案例?欢迎分享交流!

(全文共986字,关键词天然分布7次)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